阅读量:
在日常的外科手术或皮肤创伤修复中,医生们始终追求着一个目标:让伤口愈合后尽可能美观、平整。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技术之一,便是有效地使伤口边缘“外翻”。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反直觉——为什么要把皮肤边缘鼓起来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篇由疤愈医疗官伟院长领衔的皮肤外科医生团队提出的研究,来解读一个被称为“真皮缝合高度差”的关键概念,它正是疤愈医疗在疤痕修复治疗中简化并优化伤口外翻技术的秘密所在。

为什么需要“外翻”?
首先,来理解为什么我们医生要追求伤口边缘的外翻。皮肤伤口愈合过程中,组织会经历收缩和重塑。如果缝合时边缘是对齐甚至内凹的,那么愈合后很容易形成一条凹陷的、明显的疤痕。相反,如果缝合时轻微地将边缘隆起(即“外翻”),那么随着后期的自然收缩,伤口就会逐渐变平,最终获得更平整、美观的愈合效果。此外,良好的外翻还能减少皮肤表面的张力,进一步改善愈合质量。
什么是“真皮缝合高度差”?
真皮缝合高度差,它指的是在一侧伤口,缝合线在真皮层内穿行的路径中,距离切口最远点(称为“咬合宽度”)与缝线出口点之间的垂直距离。简单来说,这个“高度差”就像一个杠杆支点:高度差越大,伤口边缘越容易外翻;高度差越小甚至为负,则越容易内翻。我们医生在缝合时通过控制进针角度、深度和手腕的旋转,精细地调控这个高度差,从而实现理想的伤口对合效果。

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理解这一机制后,医生们就不再需要死记硬背各种缝合技术的名称和适应症(比如“这里必须用后退式缝合”)。无论采取的是常见的埋线缝合、垂直褥式缝合,还是其他改良方法,其根本原理都是通过创造适当的“高度差”来实现外翻。
具体操作上,医生会以接近90度垂直的角度进针,利用针的自然弧度,配合手腕的旋转,在真皮层内形成一个隆起的弓形结构。同时,另一只手可用镊子辅助外翻伤口边缘。通过调整进针的深度和出针点的位置,就能“滴定式”地控制外翻的程度。

带来的好处:从复杂到简单
在此之前,医生选择缝合方式往往依赖于经验和技术名称,缺乏一个统一、直观的理论框架。而“真皮缝合高度差”的提出,正是将多种缝合技术的本质统一到一个简单直观的几何模型之中。它使医生能够:
●理解本质:明白不同缝合手法为什么能造成外翻或内翻;
●灵活调整:根据伤口部位、皮肤厚度和张力,实时调整缝合策略;
●优化效果:即使在具挑战性的解剖位置,也能通过控制高度差获得预期效果。
总结
“真皮缝合高度差”虽是一个专业概念,但其内涵非常直观:它揭示了通过控制缝合在皮下形成的“小穹顶”的高度,就能有效驾驭伤口边缘的命运——是外翻、平整还是内翻。这项由Charles Dunn、Ashley Wysong等医生提出的理解框架,不仅提升了伤口闭合的科学性和可预测性,也标志着外科缝合艺术向更精准、自由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下一次如果你或你的亲友经历手术缝合,或许可以想起这个小小的“高度差”——它正是疤愈医疗官伟院长手中那道实现完美愈合的隐藏密码。



上一篇:上一篇:✨学术分享|内皮功能障碍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关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